自動售貨機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,作為一種全新的商品零售方式,由于它具有非常廣泛的售貨領域,很快在一些發達國家發展成為商品零售的主流方式。在日本,全國市場70%的罐裝飲料是通過自動售貨機售出的,每個人一年投入自動售貨機用于購物的貨幣達400多美元;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則擁有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幾十萬臺自動售貨機。
我國自1993年開始從日、韓等國家引進自動售貨機并投入中國市場,1995年誕生了第一臺國產自動售貨機,1999年形成規模生產并批量投入市場。其后十幾年間,受設備成本、人群消費觀念、經營環境等條件所限,我國自動售貨行業發展緩慢。截至2018年6月,我國自動售貨機保有量僅為50.5萬臺,反觀日本和美國——根據2016年日本自助販賣機工業會的調查,日本和美國的自動售貨保有量分別為580萬臺、691萬臺,數量遠超我國。
2017年,隨著“新零售”風潮席卷全國,自動售貨機“時來運轉”,迎來了高光時刻。短短兩年時間,從無人問津到風口浪尖,自動售貨機一躍成為眾多玩家爭相追捧的“香餑餑”。企業玩家從幾年前的不足50家激增至260余家,公共區域投放的自動售貨機數量年均增幅達25%。根據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,當人均GDP突破10000 美元時,自動售貨機的需求將得到激增,2016年中國已有 9 個省市的人均 GDP 超過這一標準。隨著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,對自動售賣機的需求也隨之擴大。專家預測,中國自動售貨行業爆發式增長拐點或已到來,未來幾年,中國市場將每年增加5—10萬臺自動售貨機,到了成熟期,自動售貨機在國內市場可達300萬臺,市場前景不可謂不廣闊。
(2009-2015年中國自動售貨機行業市場規模)
自動售貨機行業爆發的三大因素:
工資、租金、技術
不難發現,近些年來,人力成本越來越高。自2005年以來的十年期間,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了5倍,比1995年漲了15倍。人力作為傳統零售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員工工資上漲致使零售鏈條當中各環節成本增加,利潤空間被壓縮。
與此同時,自2005年以來,全國房價直線上漲,地租租金隨之水漲船高。以上海為例,上海地區的商業租金十年間增加了至少8倍,店面持有成本激增。實體零售企業在電子商務、人力成本、租金成本三面夾擊之下,日子過得日益艱辛。
自動售貨機具備不受時間、地點限制,占地面積小、節省人力等優勢,避開了當今實體零售店面所面臨的痛點,從而成為很多經銷商看好的零售模式。
此外,自動售貨機作為一種集聲、光、機電一體化的高新智能化產品,其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更新迭代。移動支付技術的普及,極大提高了自動售貨機的結算效率和消費者的購物體驗。AI技術、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生物識別等技術的深入應用,使自動售貨機的穩定性和運營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,“無限貨找人”成為可能。
自動售貨機四大經營模式
基于經銷商與自動售貨機廠商簽訂的協議、合約各不相同,自動售貨機的經營模式不一而足,以下列舉四種最常見的經營模式,僅供參考。
這是目前流行的一種模式,代理商加盟某品牌自動售貨機,只需繳納極少的押金,就可以得到設備進行投放,當運營相應時間后,品牌方甚至會退還押金。經營期間,自動售貨機的維護、售后,均有品牌方支持。這種經營模式,非常適合剛剛起步的創業者。
2、直接購買
客戶直接購買自動售貨機廠家的設備,客戶獨立負責運營,設備廠家負責機器安裝、測試和日常維修等,盈利歸經營者所有。這種模式的經營成本比較高,因為自動售貨機的價格普遍比較高,加上機器維修、點位費,經營成本會比代理加盟高很多。
3、租賃合作
客戶向自動售貨機廠家直接租賃機器,自行負責全部的經營流程。經營者需要向廠家繳納一定的租金或者與廠家分配利潤。這種模式下,運營者都需要向廠家繳納一定的押金。
4、免費投放
這種經營模式,是由客戶提供免費的投放場地,自動售貨機廠家負責設備投放和運營的一切事務,利潤分配由雙方協商確定。這種類型,客戶一般是為了生活便利而非盈利。比如小區內投放自動售貨機,方便居民生活。因此,自動售貨機廠家的服務態度,是客戶重視的因素。
切入自動售貨機行業的第一要義:
量力而行
無論要進入哪個行業,沒有金剛鉆,別攬瓷器活,對于自動售貨機行業也是一樣。國外的自動售貨機行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,即導入期,成長期和成熟期。我國的自動售貨機行業剛剛脫離導入期,進入成長期。在這一階段,隨著自動售貨機運營商的不斷增加,點位開始成為稀缺資源,租金不斷提高,有的甚至高達營業額的10——25%,因此經銷商一定要結合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。
那么,對于經銷商而言,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?
1. 讀數據的能力
隨著系統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,自動售貨機經歷了電子化—在線化—數字化的演變過程,自動售貨業的未來一定屬于新一代的數字化智能機型。技術革新帶來的數字化管理是新零售跑贏傳統零售的利器,經銷商不僅要看數據、懂數據,還要學會如何利用數據科學高效地經營。
在對零售業務深入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,經銷商需要培養自己的提煉數據的能力,包括營銷數據、商品數據、渠道數據、供應鏈數據等。此外,零售數字化一定會伴隨現有組織架構、業務流程的改造,一定會涉及利益關系的調整,需要最高決策者親自來推動實行,確保數字化過程不變形,不走樣。
2. 商品組織能力
自動售貨業開始走向專業化經營和精細化管理,要求對商品組織的每一個環節精益求精。選品、補貨、上新、庫存、單品管理……需要經銷商通過精準的數據分析做出恰當的決策,這一過程直接關系到自動售貨機的運營效率。效率就是金錢,未來一切商業發展都將以效率為基礎。
3.營銷能力
韓國零售專家盧泰徹認為,當前市場已經由商品主權時代、渠道主權時代,進入消費者主權時代。面對新的消費者主權時代,以往企業應對產品主權時代、渠道主權時代的營銷模式基本失效。需要重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模式。
顧客是上帝,這是所有零售從業者的服務信條。在以80、90甚至00后為主力軍的消費戰場上,這句話顯得尤為重要。不管是促銷,抽獎,還是返利,一切營銷活動都應以滿足新一代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需求為前提,這無疑是對經銷商營銷能力的大考。搞營銷,誰抓住用戶的心,誰就抓住了未來。